从纽约时报将停印,思考传统媒体之死与博客化?
媒体经营的重点,在「影响力」
根据前述报导指出,纽约时报的纸本发行量约110万订户,,
纽约时报以「必须成为这个社群的一份子」的低姿态,希望能重新找回发言权与影响力。相当难得的,读者的感受终於逐渐受到重视。一个媒体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不只是发行量,不只是广告销售量。现今传统媒体的困境在於读者已经不再相信传统媒体精心安排下完美呈现出来的报导或内容,在网路上,你随时可以找到比记者更专业的业内人士,评论该篇报导所提供的错误资讯;或者你随时可以在网路上找到报导中指称的当事人出来现身说法,纠正记者错误的引导与暗示。这一切,都在在的提示着我们,传统媒体需要更谦虚、更负责任的提出他的报导或提供某个议题的引导,然後让网友们共同参与这些发生在周遭的事件,并互相检阅、讨论与更正。
媒体不需要再高高在上的站在资讯掌控者的立场,资讯已经有了自己的出路,而是必须站在「议题引导者」的角色,创造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社群,适时的为读者整理资讯并提供「呈现各种角度」事实真相的平台。当你的网站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沟通平台」的时候,读者会忍不住一天上来好几次,就像我每天都会逛「 」网站一样,我们除了想知道有什麽消息,更想知道大家都是怎麽想的,更需要不同领域的读者或网友们来「补完」,网友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影响力的开始,也更能创造出更多的火花。(可惜 改版的方向不符我的需求,不然MyShare网站速度比较快、流量比较大说)
媒体的发展转向博客化
网路时代的数位阅读的重点不在阅读装置或阅读方式,当然更不会是如何把读者锁在某个装置里面等议题上,而是在网友间的P2P(peer to peer)互动。读者活过来了,不能再叫读者闭嘴。就像我看完文章就很想抒发一下,虽然我的文笔不好、思路不清、学识不足,但这问题一点也不会影响我身为一个读者的发言权。Web 2.0的博客提供了这种思维的沟通平台,当然,「博客化」不是单指「blog」这种形式,而是一种重视读者与重视沟通、互动的一种心态。
我们来看原本的「博客blog」这形式坚持的是什麽?
部族格的一大特色:没有回应模块,不带来使用不带来RSSTelegram中文下载,这算邛人格吗?这问题见仁见智,不需跌进非怎样不够的窠臼。只不过,之这些要尽管坚持的原因分析,就算因为这些模块需要大大增添做者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沟通与讯息的迅猛传递,这个世界以「沟通、互动」为包括目的性的前提条件下,创造blog、blogger与邛人圈的强大影响力,当然,这只要传统媒体转向网路的1、步。1.固定连结
2.回应(Comments,单篇文章的讨论、留言功能)
3.引用(TrackBack,又称回溯)
4.汇整(Archive,分类汇整、分时汇整)
5.文章以时序排列
这几年来博客之所以这麽红,不是因为其他媒体或企业的一贯炒作与行销,而是博客的形式为每个「个人」提供了一个相当方便的讯息发布平台,每个平台都是自己的平台,但却又能够与其他平台紧密的互动与沟通(回应、引用与RSS交互联播)。资讯找到自己的出路,却又不用担心怎麽做网页、如何美化、设计网站版型,这一切BSP或免费的博客系统都提供好了,不熟电脑的人不用管电脑或网路怎麽运作,只需好好经营自己的媒体与内容,资讯的发布与传递,获得了解放,所以博客红了。
当此之际,传统媒体当然不只是去买无名小站或给出然后个无名或Blogger,经营BSP(Blog Service Provider)会耗尽庞大的资源与金钱,但你需要不只是一号或然后名,往往会最多只能收回到无尽的财务压力与用户的埋怨。倒比不上放记者自在,并以本来面目的编辑台优势,坏点重新创造出愈来愈优质的报导,并协同「社区运营经营师」培养出独一无二的社区运营,到时候,这网站就变为全台湾最多一颗小树或全台湾最多的小庙,需要容得下千千万万人来泡茶、聊天沟通并交换后感,但你需要要当那个卖药的,也好卖了。 网路的未来可是由用的人来决定,当下的传统媒体要是已经水土拒不接受的话,应该以这些媒体人的信息与实力,必要能创造出更让人感动、更影响深远的下一批媒体,我们热切的祈盼着。… 第1次练习写多字,未结,待续… 请往往会上我的网站来吧..延伸阅读:
,
字是蛮多的 还好我没有什麽正体字的閲读困难
就是项目对於我这样的局别人 蛮比较吃力的的 你写的东西很实用 我已经订閲了 整日全部都在閲读 这是1次回响[我 是内地的]